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竣工验收(历史数据)
时间:2018-06-12 大 中 小
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清水河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项目(LNG燃气供热部分)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基本落实了环评报告及其批复提出的环保设施和要求。基本具备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条件,现将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备案信息公示,公示内容如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基本情况
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清水河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项目(LNG燃气供热部分),有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科学合理的与景区建设同步实施,可基本取代现有污染锅炉和居民燃气的使用,有利于景区环境质量的改善。2011年4月,山西省发改委以晋发改农经发[2011]309号文件对该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11年6月,建设单位委托忻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编制完成了《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清水河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项目(LNG燃气供热部分)环境影响报告表》;2012年4月,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以晋环函[2012]671号文件《关于〈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清水河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项目(LNG燃气供热部分)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对项目作了批复,同意该项目建设。
工程于2014年5月完成建设,具备了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条件
二、项目建设内容
环评批复的建设内容为一座LNG储气站,中压燃气管道总长度28.1km。设置中低压调压器100台,以及配套建设的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和服务性设施。
由于国新能源的管网建设已覆盖本项目区域,储气站不再进行建设,实际建设内容为燃气管道主线及5条支线,建设总长度16.37km,设置调压柜21个,箱体40个,配套的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和服务性设施均不再建设,全部依托国新能源管网工程配套工程,本次验收为实际建设内容为中低压天然气管线16.37公里及21座调压柜和40个箱体。
三、工程变更情况与验收范围
根据现场调查,本工程实际建设内容于与环评及批复存在一些差异。
表1 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与环评内容变更情况表
序号 |
项 目 |
单位 |
环评阶段数量 |
实际阶段数量 |
增减量 |
1 |
主体工程 |
||||
1.1 |
储气站 |
m 2 |
6667 |
0 |
-6667 |
1.2 |
管线工程 |
km |
28.1 |
14.1 |
-14 |
1.3. |
中低压调压器 |
台 |
100 |
21 |
-79 |
2 |
辅助工程 |
/ |
站场控制系统、流量计量系统、压力控制系统、监测仪表、通信系统等 |
未建设 |
/ |
公用工程 |
/ |
给水、排水、供电等 |
未建设 |
/ |
|
4 |
服务性工程 |
/ |
办公楼、门卫、职工餐厅、宿舍等 |
未建设 |
/ |
5 |
环保工程 |
||||
5.1 |
生产废水收集设施 |
座 |
1 |
未建设 |
/ |
5.2 |
固废收集设施 |
个 |
10 |
未建设 |
/ |
5.3 |
降噪措施 |
/ |
/ |
未建设 |
/ |
5.4 |
植被恢复和绿化 |
亩 |
431 |
400 |
-30 |
6 |
永久用地 |
m 2 |
16500 |
0 |
/ |
7 |
临时占地 |
亩 |
431 |
400 |
-30 |
8 |
穿越工程 |
|
|
|
|
8.1 |
河流穿越 |
m |
100 |
100 |
0 |
8.2 |
公路穿越 |
m |
400 |
0 |
-400 |
从表1可以看出,不再进行储气站建设,永久占地面积减少了16500 m 2。后期设计中对管网工程进行了一定的优化设计,相应的管网工程数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管网东侧支线均未进行建设,本次验收建设完成的主线以及主线西侧的5条支线,共计16.37km。
本次验收调查范围为中低压天然气管线16.37公里及21座调压柜和40个箱体。项目实际建设工程量小于环评及批复的建设内容。
四、环评要求及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表2 环评要求的防治措施及实际完成情况对照表
项目 阶段 |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初步 设计中的环保措施 |
工程实际采取的 环保措施 |
措施的执行效果及未采取措施的原因 |
|
施 工 期 |
生 态 影 响 |
施工营地严禁设在林地内。 尽量利用已有道路,少建施工便道,少占绿地。 严格划定施工作业范围,运输物资尽量利用已有公路,施工车辆、机械、人员走固定路线。 各种施工活动严格控制在施工区域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 |
建设单位从设计到施工应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加强土石方平衡利用,回填之后剩余土方用于清水河河道整治工程,基本做到挖填平衡,全线未设置取、弃土场,施工人员临时租用民宅,未设置施工营地,最大限度的减少占用农田、耕地、林地、草场等。 |
工程实际采取的措施满足环评的要求,尽量避免了对生态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影响,根据实地踏勘情况显示,管线沿线植被恢复良好。 |
施工时选择无雨、小风的季节进行,避免扬尘和水土流失。 尽量避免对原有植被进行开挖,不可避免时,采取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的方式。对于临时占地,竣工后要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工作。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植被,要制定补偿措施,进行补偿。 加强施工队伍职工环境教育,规范施工人员行为。教育职工爱护环境,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环境,严禁砍伐、破坏施工带以外的作物和树木。 |
建设期间施工单位根据天气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在开挖过程中按照要求实施了分层开挖、分层回填,有效的保护了耕地与自然植被。 |
|||
管道穿越河流时,应选择枯水期、避开雨季进行施工,要规范施工,严格管理,在施工前应制定出泥浆、土石方处置方案,应限制临时堆放占地面积和远距离迁移,开挖的土石方不允许在河道长时间堆放,应将回填所需的土石方临时堆放在河道外,多余的土石与清水河治理工程一并用于河道外治理。管道敷设回填后的地表应保持与原地表高度的一致,严禁抬高地表高度,严禁将多余的土石方留在河道或由水体携带转移。 |
施工时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计划,选择枯水期进行施工,并采用顶管方式穿越河流,排除土方用于清水河河道整理工程,回填高度与原高度一致,有效的减少了对清水河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
|||
环境 空气 |
施工过程中,对开挖裸露处洒水、通过设挡风栅栏降低风速等 运输车辆在施工区域路面减速慢行、清洗车轮 用帆布覆盖易起扬尘的物料等 本封闭分段施工,施工材料临时堆放在不施工的路段,严禁建筑材料占用路边的农用占地。 |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良好的密封性和除尘装置的拌合设备,运输车辆加盖了篷布,对运输道路采取了定期洒水和及时养护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对沿线环境空气和敏感点未造成沥青烟污染。 |
工程实际采取的防尘措施满足环评要求,工程扬尘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
|
水环境 |
①施工废水,经过沉淀后,全部用于路面洒水抑尘; |
经调查,本项目施工冲洗废水只含少量泥沙,排放量小,用于路面、土方泼洒,就地下渗或蒸发, |
项目施工期间通过合理计划、合理处置等方式,避免了对水体的污染影响 |
|
②生活污水纳入当地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 |
施工人员租用民居,生活污水与居民生活污水一同进入管网处理, |
|||
③管道敷设尽量避免雨季施工,雨季施工时设置挡水设施; |
建设期间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实施时序,未在雨季进行施工。 |
|||
④河道穿越采取顶管方式,在枯水期进行施工; |
穿越清水河段施工,选择枯水期进行施工,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
|||
⑤管道试压废水就近排入雨水管道 |
管道试压、清管废水排放量较小,就近排入了雨水管道,未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
|||
施 工 期 |
固体 废物 |
废弃土石用于回填、多余部分用于清水河河道整治工程 |
基本做到挖填平衡,挖方主要用于回填,其余部分用于清水河河道整治工程。 |
工程实际采取的措施满足环评的要求,尽量避免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影响 |
生活垃圾与当地居民生活垃圾一同处理 |
施工人员生活租用当地民居,生活垃圾随居民生活垃圾一同处理。 |
|||
声环境 |
施工阶段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根据山西省的有关规定,在22时至次日6时停止施工和拆迁。 噪声较大的施工机械,均远离居民区,减少噪声影响。 |
根据调查,在施工期间,建设单位未在22时至次日6时进行施工和拆迁。建设单位并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并注意保养,使用过程中尽可能远离村庄 |
工程实际采取的措施满足环评的要求,尽量避免了施工噪声对声环境的污染影响 |
|
运 营 期 |
环境 空气 |
(1)设置放空火炬系统; (2)对管道进行防腐处理; (3)设置管线自动截断阀室; (4)设置自动检测仪。 |
(1)设置放空火炬系统; (2)对管道进行防腐处理; (3)设置管线自动截断阀室; (4)设置自动检测仪。 |
本项目为管线建设工程,运营期间正常输气时,无大气污染物产生,在清管、检修或者事故状态时会有天然气溢出,工程实际采取的防护措施满足环评要求,能够有效降低检修、事故时,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
水环境 |
自然蒸发不外排 |
— |
— |
|
固废 |
清管、检修废弃物,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 |
— |
— |
|
生态 |
(1)地貌、植被恢复 (2)绿化 |
管道敷设完成后,对沿线植被、绿化进行了恢复 |
经实地踏勘,本项目管线沿线土地、植被恢复良好 |
表3 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有关要求落实情况汇总表
序号 |
环评批复要求 |
完成情况 |
备注 |
1 |
要按照环境优先、生态优先的原则实施和建设,提高施工期的环境管理水平,确保满足区域环境管理的要求。认真落实《报告表》提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减少施工过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扰动,严格保护景区生态环境。 |
经调查,在施工期间,建设单位严格控制生态破坏,加大土石方平衡利用,全线未设置取、弃土场,临时占地使用完毕后,及时养护。认真落实了《报告表》提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 |
工程实际采取的措施满足环评批复的要求,尽量避免了管线施工对景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
2 |
重视工程施工期的环境管理,按照施工规划划定的施工区域施工。认真做好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及时洒水和设置围挡设施等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扬尘污染。合理选择施工时间,严禁在夜间使用高噪声设备,并采取隔声、消声等措施,确保施工噪声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
根据调查,在施工期间,建设单位施工场内堆置的土砂、石料采取临时围挡、苫盖和洒水措施进行抑尘,运输车辆加盖了篷布,对运输道路采取了定期洒水和及时养护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建设单位未在22时至次日6时进行施工和拆迁,在施工期间,建设单位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并注意保养,使用过程中尽可能远离村庄,确保施工噪声达标。 |
工程实际采取的措施满足环评批复的要求,尽量避免了对工程沿线环境空气以及声环境的影响 |
3 |
储气站内采暖采用一台燃气热水锅炉,运营期站内检修废水排入隔油池处理,少量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后处理后排入五台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
本项目实际不再建设储气站,仅进行管线建设,不涉及储气站的生产、生活废水处置。 |
—— |
4 |
选用低噪声设备,并采取消声、减震和隔音等降噪措施,保证储气站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相应标准要求。 |
本项目实际不再建设储气站,仅进行管线建设,不涉及储气站的降噪措施建设。 |
—— |
5 |
废机油、废润滑油等危险废物收集后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规定在站内暂存,定期送至具有相应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禁止直接排入环境中。生活垃圾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 |
本项目实际不再建设储气站,仅进行管线建设,运营期间无危险废物产生。 |
—— |
6 |
重视本工程天然气输送过程中的泄漏和火灾事故风险,制定完善合理的事故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加强运营期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避免事故的发生。 |
建设单位根据要求设置了事故范措施:(1)设置放空火炬系统; (2)对管道进行防腐处理; (3)设置管线自动截断阀室; (4)设置自动检测仪。 由于本项目实际不再建设储气站,仅进行管线建设,建设完成后接入国新能源天然气管网进行天然气输送工作,因此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响应国新能源相关方案,不再另行制定。 |
工程针对管道事故风险设置了防范措施,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 |
五、竣工验收调查结果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清水河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项目(LNG燃气供热部分),建设天然气管线主线1条及5条支线,全长16.37km,项目于2012年5月开工建设,2014年5月完工。
2、社会调查结论
本项目为管线建设,无永久占地,不施工营地,施工期临时占地面积400亩,经调查,施工结束后,建设单位对临时占地均进行了恢复,对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小。
3、生态调查结论
本项目依托原有地形移挖作填,加大土石方平衡利用,挖填方基本平衡,全线未设置取弃土场。施工结束后对植被进行了恢复,较好的落实了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工程设计方案中提出的生态防治措施与建议,没有造成明显的生态环境问题,符合竣工环保验收的要求。
4、污染调查结论
①声环境调查结论
施工期,建设单位按照要求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在22时至次日6时禁止一切施工活动。运营期,无噪声污染,满足环保要求。
②水环境调查结论
施工期,生活废水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一同处理,生产废水设置沉淀池处理。
运营期,本项目管线工程,正常输气状态下无废水产生,少量检修、清关废水自然蒸发,满足环保要求。
③大气环境调查结论
施工期,施工场地每天定时洒水,定期清理施工现场和道路,减少二次扬尘,对容易起尘的材料使用帆布苫盖。运营期,无废气产生,满足环保要求。
④固体废物调查结论
施工期,施工区设置了专门的生活垃圾收集箱,生活垃圾由专人负责收集至垃圾收集箱,定期清运。
运营期,无固体废弃物产生,不会影响周边环境。
5、环境管理调查结论
经调查,建设单位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应的环保制度,目标明确,职责分明,可操作性强,符合验收要求。
综上所述,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清水河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项目(LNG燃气供热部分)在环境保护方面基本符合竣工验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