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优势牌
多年来,忻州市围绕“一都八乡”国字号品牌,大力发展“一县一业”,合理布局产业,全力打造杂粮产业十大片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农业要打好特色优势牌,走“特”“优”发展之路。这一重要指示,为山西特别是忻州市现代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忻州市布局打造谷子、糜黍、藜麦、莜麦、红芸豆、甜糯玉米、马铃薯等杂粮特优产业基地,全市杂粮总面积达300万亩以上,总产量60万吨以上,规模稳居山西省之首。同时,颁布《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促进条例》,成立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中心,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杂粮研究院,组建杂粮产品质检中心,着力打造“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
为做好小杂粮这篇“大文章”,忻州市把杂粮作为全市战略性产业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建国表示,我市将持续支持“偏关糜子”“五寨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定襄滹沱河生态湿地绿色食品融合发展园区创建,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在以藜麦为代表的杂粮新品种、以牛羊为主的农牧核心种源培育方面取得新突破,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批“忻字号”品牌农产品,为全省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提供忻州经验。
小杂粮成大产业
擦亮“中国杂粮之都”这一金字招牌,关键是提升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近年来,忻州杂粮产业坚持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推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创建,推动杂粮全链条、集群化发展。
副市长孟宏斌称,忻州积极扶持农业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及精深加工,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2家,省级杂粮产业化联合体5个,开发速食、营养、功能3大类130余款杂粮产品,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
产品质量与效益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忻州市大力推动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建设,技术集成创新支撑效果显著。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2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13万亩;引进选育抗旱节水新品种10余个,旱作节水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0%以上;示范推广膜侧播种一体化集成技术10余项;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8%,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同时,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忻州市制定发布市级地方农业标准37项,其中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等级标准20项,基本实现主要杂粮作物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
此外,在品牌矩阵打造方面,忻州市突出打造“中国杂粮之都”金字招牌,“忻州杂粮”“忻州糯玉米”市域公用品牌,“五台斋选”“芦芽山珍”等13个县域公用品牌,全市共培育产品品牌150余个。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擦亮‘中国杂粮之都’金字招牌,蹚出‘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忻州路径。”孟宏斌表示,未来,将聚焦拳头产品和链主企业,打造杂粮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做强国家级忻州杂粮市场和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形成以忻州为核心、辐射全国的“一站式”杂粮集散交易平台,将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建议您请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以获得最佳体验!
主办:忻州市生态环境局 承办:忻州市生态环境局信访应急宣教中心
晋ICP备10001943号-1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11号 网站标识码:1409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