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忻州市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高擎伟大思想旗帜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

  时间:2024-06-06        大    中    小      来源:山西省政府门户网站

 

主讲人:辛鸣

平遥古城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资料图片

五台山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资料图片

2022年7月30日拍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山西博物院。资料图片


【不断推进新时代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

中共山西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 山西日报社 联合推出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宣讲(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思想文化的深刻变化,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主动、回应人民要求、防范风险挑战,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立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新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山西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肩负着建设文化强省、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大局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山西考察调研,寄予山西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的殷切期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增强山西文化软实力,厚植机关党建文化底蕴,激励省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主讲人:辛鸣】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长期致力于以哲学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国道路战略创新,著有《中国道路的哲学自觉》《中国战略新布局》《中南海议题》等学术著作和理论教材。

  文化自觉的伟大创造

  文化自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最坚实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与深远意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句话充分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高屋建瓴指出文化的本质属性、基础地位与核心价值。

  第一,文化是“基因身份证”。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选择,使得在众多民族、国家、社会中凸显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在芸芸众生中回答着人生终极追问的“我是谁”。塑造中国人的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这是对山西文化发展的殷切期望,更是我们做好文化建设的重要遵循。

  第二,文化是“精神世界”。我们人的世界首先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保障我们的吃穿住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离开了物质生产,人一天也生活不下去。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做强做大物质世界。但是人的世界并不只是物质世界,还有精神世界。只有物质欲望,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有了理想、有了精神、有了情怀,人的世界才是完整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文化是“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深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但是近代以来,我们与西方社会有了较大差距。即使到了今天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从根本上解决“挨骂”问题,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自觉,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工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既有思想理念层面的认识论,又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其中属于基础性、原则性,也就是“体”的内容有11个方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属于战略部署与政策安排,也就是“用”的内容有16个方面: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当然这只是初步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还在不断丰富发展过程中。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为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

  文化自信的光辉典范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通篇焕发着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带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了文化自信至高的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华文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更进一步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来自于积淀,时间就是文化的质保书,而中华文化正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延续五千余年没有中断的文化。

  中华文化让世界更美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当今天的世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可为人类修复自己的家园送上一剂良药;当今天的世界因为各种各样的利益纠纷与冲突而可能擦枪走火的时候,“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恐怕是实现各得其所的最佳选择;当人类社会越来越沉湎于社会发展方式“唯一解”的时候,“生生不息”的方法论形象地告诉世界还有别样的可能性、别样的精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是有着巨大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伟大胜利一以贯之的强大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实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也夯实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西方标榜的多党制,我们旗帜鲜明提出“新型政党制度”,以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充分彰显在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人民民主方面的巨大制度优势;针对西方一向垄断的民主制度,我们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确保实质民主与全过程民主;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更是理直气壮地讲不等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不是市场经济,西方市场经济只是人类社会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升级版;至于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我们强调既没有简单延续历史文化的母版,也没有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走自己路的创新版,所以才有“中国奇迹”“中国之治”。同时,中国社会也开始自信地讲“中国的故事”,讲“中国人民的故事”,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并提炼出像“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这样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标志性概念并且走进世界话语之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化自信也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文化自强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引当代中国实现文化自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繁荣可圈可点。但是随着从大国发展到强国建设的迈进,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加高品质。新时代不仅要有越来越多的文化“高原”,更要有越来越多的文化“高峰”。

  建设文化强国。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特别是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实现文化自强要有科学的方法论,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正气来自坚守正道,锐气来自开拓创新。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才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只有守住“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坚持文化建设的党性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重大形势的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守正保障创新,守正也指向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不是停留于对具体文化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重视文化精神的阐幽发微。我们应该回望甲骨文,但是不能钻进故纸堆,要通过创造性转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以激活生命力;通过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