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忻州市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境要闻

山西日报头版头条: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时间:2020-07-08        大    中    小      来源:山西日报

—汾河流域13个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水质

   

    汾河稷山段弯曲的河道似舞者的飘带飞舞在河东大地。薛俊摄 

  

  “管涔之山,汾水出焉。”作为山西省第一大河,汾河养育了山西近41%的人民。“让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及汾河治理与修复作出的重要指示。领袖的嘱托,人民的期盼,7月1日,汾河治理终于迎来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对外发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6月,汾河流域13个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水质,累月及单月水质均创历年同期最优。 

 

  定时间,定任务,只能进,不能退, 

  打一场坚决彻底的攻坚战 

  

  7月5日,家住太原西山九院新村的杜伟光一大早驾车进市区,他告诉记者:“你根本想不到几年前这里多脏乱,河道淤泥、垃圾堆积,两侧道路狭窄。今天能有这么美的环境,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全流域13个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水质,这是山西水污染治理工作中的一件难得的大事、喜事,当然,也是一件难事。 

  

  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汾河干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但面临的形势始终严峻。由于汾河河道径流中,天然径流占比不足10%,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废水占比高达90%以上,污染排放量大是造成汾河水质改善不明显的现实原因。同时,协同治理能力不强也是造成汾河水污染防治整体成效不大的重要因素。加之治理目标不具体,时间节点不明确,很多普通百姓似乎对汾河污染治理并没有充足的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启动了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深入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加快补短板、强监管、提质效,稳定汾河生态基流,保障流域水质达标。先后编制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出台了《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 

  

  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其中最迫切的是让水质好起来,水质好起来是实现治汾蓝图的首要任务、先决条件。 
 

  2019年5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决定》正式施行,可以说,从这一天开始,一场保护母亲河的攻坚战在三晋大地全面打响。 

  

  《决定》明确提出,2020年,全面消除汾河流域劣V类断面,优良水质断面扩大至6个以上,其他各断面水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升,汾河水源地(包括汾河二库)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各级公安机关应会同生态环境、水行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打击等协作机制,形成治理合力。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措施不力、未完成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依据事实依纪依规进行追责问责。 

  

  一城清水抵万金。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各地都将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列为重点任务。各地也纷纷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唱好碧水保卫战“重头戏”。经过大力整治和治理,昔日饱受水体污染之痛的城市,既实现了生态、水体保护的目的,又给城市注入了绿色能量,让原本令居民苦不堪言的“污水河”“垃圾道”变身美丽风景线,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由此带来的“绿色福利”。 

  

  谋一域先谋全局,治污染先变理念, 

  把汾河治理融入社会经济发展 

  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 

  

  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贯山西省6市45县,以全省27%的水资源和25%的土地承载着全省近41%的人口和42%的GDP。由于历史原因,穿行在三晋大地的母亲河经受着各种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污染,她就像一个晴雨表,忠实地记录着所经之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因此,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表面上是对一条河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实际上是我省转型发展的一场攻坚战,是对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一次大提升,只有站在政治高度,以谋一域先谋全局的战略思维,才能彻底打赢这场母亲河保卫战。 

  

  为实现汾河“水质好起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切实做好汾河水污染防治工作。严促重点工程治理,汾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按照“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的治水思路,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污染治理,强化减污与增水并重,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综合施治,以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作为主抓手,全面落实各项重点任务,突出抓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工程、人工湿地建设、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沿河村镇生活污水治理等汾河流域重点工程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流域水质改善。 

  

  磁窑河是汾河支流之一,国考断面主要污染物曾经超标高达数百倍,涉及太原、吕梁、晋中3个市的清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平遥、介休等7县市,其水质对汾河水质影响很大,特别是文水、交城、清徐三县接壤区域,工业企业偷排、农村污水横流等问题触目惊心,当地政府官员曾因水污染问题被环保部门数次约谈。 

  

  仲夏时节,在交城磁窑河、火山河与白石南河的交汇处,记者看到,河岸边的一排排柳树枝条迎风摆动,地面上的青草竞相吐绿,处处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在交城县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磁窑河水质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机声轰鸣,焊花四溅,来往穿梭的工程车辆,满脸汗水的工人们不停地加快着步伐……近两年来,当地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保持铁腕治污的决心和定力不动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让蓝天碧水、青山绿岸逐步成为了交城最鲜明的底色。特别是2019年,交城县紧紧围绕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这一政治任务,以自我革命精神和超常规举措,强力推进磁窑河水环境治理,在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水生态环境上取得显著成效。 

  

  为全面实现汾河水污染治理的良好局面,我省环保部门与公安联动,严厉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开展以排查取缔小炼油、小化工、小橡胶等“土小”企业和“散乱污”企业为重点的专项执法行动,对流域范围内水污染源进行地毯式排查,分类整治违法排污企业。针对汾河流域实际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督察和约谈,推动加快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步伐,从源头管控到末端治理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强力落实攻坚措施。 

  

  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 

  风光美起来,“母亲河”正在变成 

  山西人的“幸福河” 

  

  晋中市张庆乡东贾村村民康礼义一家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小超市。7月初,康礼义高兴地对记者说:“太榆退两边现在种了树、蓄了水,环境好多了,下一步湿地公园建成了,来旅游的人多了,家里的小超市生意就更好了!”
康礼义口中的“太榆退”是一条汇聚了晋中市城区数十万人生活废水的退水渠,它一路流淌,来到榆次区地势最低洼的张庆乡东贾村,与太原退水渠相汇注入汾河。该退水渠作为地跨太原、晋中的重大防洪排涝工程和主要的城市排退水通道,是汾河主要污染源之一。多年来,该退水渠沿岸污染严重,地下水位逐年降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夏季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气味,蚊蝇大量繁衍滋生。为努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晋中市开展了太榆退(榆次段)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让数十年来的污水之患得到彻底治理,把昔日的盐碱滩打造成风光秀美的生态湿地公园。
臭水沟变成景观带,尘土道变成快速路,盐碱地变成大公园……放眼汾河流域,变化有目共睹。今年4月,我省又印发了《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明确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总投资870.5亿元,其中汾河干流总投资303.2亿元,汾河支流总投资567.3亿元。
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布局将以河流为纽带,实施源头区保护,通过对河流自然形态的修复及两岸的水生态空间管控、种植结构调整、绿色产业导入,构建“一源、两路、三线、四区、五带、多节点”的河流生态景观空间布局。规划通过实施流域水生态空间管控、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补水调度、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及水文化景观提升、入河口水质提升、河源及生态敏感区保护、河道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水生态管理体系完善等七项措施,预期通过5-10年工程治理,再通过5年左右的维护、培育和持续监管,建设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形成山水相依、林泉相伴的三晋幸福河。
在汾河岸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汾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全部退出劣Ⅴ类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牢记领袖嘱托,继续深入推进汾河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确保汾河流域水质稳定达标,把汾河建成三晋百姓的生态河、幸福河。

  来源:山西日报